联系我们   Contact
你的位置:首页 > 针灸历史 > 背景简况

隋唐五代医事制度

2022/10/28 0:08:08      点击:

        隋代医官,分统于门下省、太子门下坊、太常寺、太仆寺四部门。太常寺统太医署,设太医令2人、丞1人,主药2人,医师200人,药园师2人,医博士2人,助教2人,按摩博士2人,咒禁博士2人。(《隋书•百官志》)

       所设医、按摩、咒禁三博士,说明当时已具分科设教的雏型。太医署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医学教育机关。名医巢元方就是隋大业年间(公元605~616年)太医署中的太医博士,他曾带领多名医家集体编著了《诸病源候论》一书。


       唐代自武德七年(公元624年)颁布新令,医官分隶于殿中省、太常寺、太仆寺和太子詹事。又宫内和太子内坊都附有医职。太常寺统太医署等,设太医署令2人,丞2人,医监4人,医正8人,主药8人,药童24人,药园师2人,药园生8人,府2人,史4人,掌固4人。又分科立博士等职:①设医博士1人,医助教1人,医师20人,医工100人,医生40人,典学2人;②设针博士1人,针助教1人,针师10人,针工20人,针生20人;③设按摩博士1人,按摩师4人,按摩工16人,按摩生15人;④设咒禁博士1人,咒禁师2人,咒禁工8人,咒禁生10人。
       京兆、河南、太原等府,各都督府,各州均设有医药博士、助教、学生职称及人员(《唐书•职官志》《通典》等)。
       太医署实行分科教学,人员众多,已具备了国立医学校的规模。公元624年,在京都长安(今西安)正式建立太医署,其中设有4个分科:①医科,以《本草》、《甲乙经》《脉经》为各专业共修的前期课程,修毕后,再习各专业特有的学科;②针科,教的是《素问》《黄帝针经》《明堂脉诀》、《流注偃侧图》、《赤乌经》、《神针经》等;③按摩科,教的是消息导引之法;④咒禁科,教的是以咒禁除邪魅之法。唐代太医署是世界上较早由政府开办的医药院校。病人坊的建立始于唐玄宗时(公元734年)。

       五代已有新设的翰林医官,与旧设的太医令以次的医官并立,已开宋代医官双轨制之例。



《针灸医学史》林昭庚•鄢良/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