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   Contact
你的位置:首页 > 针灸历史 > 针灸简史

隋唐五代,刺法

2022/10/26 22:26:55      点击:


隋唐时期用的灸法多于针法(如《千金方》),因此针法较少。其针法,主要是沿袭隋唐以前所使用的针法。

针法补泻有针入三分法、特殊补泻法、轻重补泻法等。

针入三分法,类似《灵枢•终始》“三刺”法,如《千金要方》卷295云:夫为针者,不离乎心,口如衔索,目欲内视,消息气血,不得妄行。针入一分,知天地之气;针入二分,知呼吸出入、上下水火之气;针入三分,知四时五行、五藏六府逆顺之气

特殊补泻法,即与大自然相应的一类补泻法,如《千金要方》卷295云:凡用针之法,以补写为先,呼吸应江汉,补写校升斗……欲补从卯南,欲写从酉北。针入因日明,针出随月光……”。

轻重补泻法,是一种简单便用的补泻法,如《千金翼方》卷289云:补写之时,以针为之,重则为补,轻则为写,虽有分寸,得气即止

通常,针刺同一穴位或补或泻,但亦有补泻并用者,如《千金翼方》卷267载:治猥退风偏风半身不随法:肩髃……针入八分,留三呼,写五吸……又针曲池,入七分,得气即写,然后补之。……”。

一般而言,多为针则针,灸则灸,单用一法,但亦有针后即灸者,如孙思邈云:“《明堂偃侧》,针讫皆无不灸”。

进针深度,一般为1~1.4寸,但也有针入3寸者,如针痔法:长强……针入三寸……以大痛为度亦有针入4寸者,如胞衣不出,针足太阳入四寸,在外踝下后寸宛宛中

用针种类,孙思邈所用之针有毫针、锋针、大针、火针、白针、温针、燔针多种。

毫针“以补写为先,呼吸应江汉,补写校升斗”。锋针“先补五吸,刺入五分,留十呼;刺入一寸,留二十呼,随师而将息之。刺急者,深内而久留之;刺缓者,浅内而疾发针;刺大者,微出其血;刺滑者,疾发针,浅内而久留之;刺涩者,必得其脉,随其逆顺,久留之,疾出之,压其穴,勿出其血”。大针“诸小弱者,勿用大针”。“火针亦用锋针,以油烧之,务在猛热,不热即于人有损也,隔日一报,三报之后,当脓水大出为佳”。并提出腹部巨阙、太仓、上下管穴忌用火针。“若治诸阴阳风者,身热脉大者,以锋针刺……若治诸邪风鬼注,痛处少气,以毫针去之”。白针(冷针)、温针、燔针,但其孔穴与针无忌,即下白针,若温针讫,乃灸之……所以学者深须解用针,燔针,白针,皆须妙解



《针灸医学史》林昭庚•鄢良/著